磴口县是农牧业大县,农村、牧区人口占很大比重,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科学制定县域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涉农重点产业加速发展,加快磴口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的能力,实现由农业大县转变为经济强县的必由之路。
一、农牧业发展现状
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属黄河冲积扇平原区,全县总土地面积4166.6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的乌兰布和沙地200多万亩。现有耕地76.5万亩,地势平坦,靠近水源,土壤以灌域土为主,土质较好且肥力较高、污染少、交通便利,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得到深入贯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牧民收入、农牧业效益有了极大提高。种植业中小麦、玉米、葵花、蜜瓜、番茄、籽瓜、脱水菜等主要农产品连年丰收,特色产品华莱士蜜瓜于2007年成功注册了产地认证商标,并远销国内沿海及港澳地区。番茄产品品质优良,被加工成番茄汁、番茄丁、番茄酱等远销日本、台湾、泰国等地区。畜牧业方面从2003年开始,先后引进蒙牛、圣牧高科、草原宏宝等多家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企业。在企业的带动下,截止2014年6月,全县牲畜存栏达到59.91万头只,其中,肉羊存栏52.02万只,肉羊出栏43.35万只。奶牛存栏4.13万头,生猪存栏2.81万口。建成高标准肉羊规模化养殖场93个,其中:年出栏万只以上现代化肉羊养殖场8个,正在建设的万只肉羊养殖场7个;年出栏30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28个,年出栏10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39个,年出栏肉羊1000只以上家庭牧场11个。建成现代化奶牛养殖场29个,生猪养殖场15个。2013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达到138837.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53元,达到历史高位。总体来看,磴口县农牧业生产正在向产业化迈近。但是,随着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利因素增多的影响,农业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县农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发展不均衡,加工和销售相对滞后,二、三产业对一产的支撑作用不强。在目前条件下,农作物单产已接近极限,土地资源已开发殆尽,单纯依靠提高产量、扩大规模等传统方式来提高效益很难有大的突破,加快农牧业产业升级,尽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势在必行。
二、推进农牧业产业升级主要障碍
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的阻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磴口县地处中西部,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矿产资源匮乏,农业经营方式还比较粗放,现有的工业企业难以形成集群效应,整体经济规模较小、发展水平偏低,在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财政很难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大规模投入,造成全县整体竞争力偏弱,客观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利益联结松散,抗风险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把农民迅速推向了瞬息万变的市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抵抗风险的能力很低,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产生了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有效解决农户与市场的矛盾,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也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利益。但是,我县目前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很不规范,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联结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致使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于贫富差距拉大,资源占有不均等原因,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农村社会凝聚力逐渐下降,对农业产业化推进形成巨大阻力。
(三) 资源、资金不能有效整合,难以突显集中效应。农、林、牧、渔、扶贫、开发、交通、国土、旅游等涉农部门,建设项目分头实施,建设资金多口管理,难以集中整合利用,各乡镇、农场都在实施项目,但是由于分到各乡镇、农场的项目资金有限,项目标准水平相应较低,致使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项目分散零小,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影响土地等资源有效流转。农村牧区及农牧民养老、就医问题发展滞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牧民看病、养老压力,但是由于投入少,保障水平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的后顾之忧。有的农牧民六、七十岁还在从事生产,不愿也不能放弃土地,而许多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土地少难以养家,被迫外出打工。社会保障水平低,劳动力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基层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低。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普遍存在技术人员不足和年龄老化的问题。加之任务重,技术力量薄弱,缺少专业技术人才,难以满足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加快农牧业产业升级的方法思路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利,农作物单产提升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增多的条件下,磴口县农业发展必须彻底打破以农业论农业、唯种是粮的传统经营观念,突破种植模式、经营方式瓶颈,把农业和二、三产业做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充分挖掘二、三产业对一产的支撑作用,依托市场构筑特色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巩固华莱士等传统品牌,发展有机食品绿色品牌,壮大加工番茄等优势品牌,培育肉苁蓉、沙漠山药等新型品牌,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依靠科技,加快农牧业产业升级,提高农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使全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一)壮大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
立足于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磴口县农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较好的优势,突出抓好番茄加工、油料加工、肉苁蓉加工、有机乳业等方面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牧业领域,参与产业化经营。打破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和行业界限,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充分发挥农牧、粮食、林业、水产、商业供销等部门技术、人才、基础设施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带动起以沙金、隆盛合为主的粮油生产基地;以巴镇、补隆淖、隆盛合等为主的瓜果蔬菜生产基地;以沙金、渡口等苏木镇为主的有机乳业、肉羊、生猪养殖基地;以乌兰布和沙区为主的特色渔业养殖基地。同时,要不断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转换经营机制,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竞争能力,发展拳头产品,通过合同或契约等形式,加强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紧密结合,搞好利益分配,使生产基地真正成为农畜品加工企业的第一原料车间。从而,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商品生产,推动县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快旅游业为主的三产业发展,带动特色农业升级增效。
磴口县依托黄河过境,湖泊众多,乌兰布和沙漠直抵阴山脚下,沙漠、湖泊、村庄、农田相互交错,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独具特色不可复制。据统计,全县水域面积18万亩,湿地面积24.5万亩,其中:百亩以上的湖泊145个,千亩以上的48个,万亩以上2个,有“北疆百湖县”之称。盛产鲤、草、鲫、鲢鱼、鳙鱼、河蟹等,黄河鲤和黄河鲶享誉全国,湖泊草鱼供不应求。已成功打造了磴口县乃至巴彦淖尔市的第一个AAAA景区——纳林湖,并在纳林湖的引领下,磴口县不断加快以旅游、观光、餐饮为主的休闲渔业的发展。目前,全县休闲渔业年接待游客4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依托旅游资源,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特色餐饮业以及特色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即可增加旅游收入、农业收入,又可带动产业发展,还可起到很好的宣传推销作用。
(三)依靠科技强化服务、推动主导产业升级增效。要想把产业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关键在科技。因此,要深入持久地抓好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重点抓好科技培训、良种繁育推广、信息服务、物资供应、资金投入五大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牧、林、水利、农机、农资、金融等部门服务功能,集中人财物资源,重点培植农林牧渔业高科技示范区,培植高科技示范村、示范社,大力推广立体套种、节能日光温室、暖棚养畜等新技术,在全县培植一批高科技、高起点、高标准优质主导产业示范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牧户联结成产业大军,形成产业优势,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充足原料,以适应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的延伸和经营方式变革的需要。推动粮油、番茄、渔业、有机乳业、肉羊、蜜瓜、沙产业为主的磴口县农牧业七大主导产业升级增效。
(四)强化统筹协调能力,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
农业工作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部门,也存在许多矛盾和纠纷,政府必须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同时要为企业、农民、市场等主体提供指导、协调和服务,保证农业产业经营组织有序、健康、快速发展。政府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转变职能,改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变审批为指导,努力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水平。坚持依法行政,按照市场经济、法制规范各参与者的行为,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关系,协调好农牧民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规范环境。协调好金融部门,把发展农牧业产业化作为资金信贷重点。政府也要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创办农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同时,要积极争取区、市扶持产业化发展资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网络,解决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和年龄老化的问题,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磴口县统计局:曹 军 孟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