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搜索
 
 
365日历官网
政务公开规定
政务公开指南
政务公开目录
政务公开年报
办公室
发改局
教育局
科技局
经商信局
公安局
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民宗局
监察局
民政局
司法局
财政局
人社局
国土资源局
建设局
环境保护局
交通局
水务局
农牧业局
林业局
商务贸易服务中心
文体广电局
审计局
广电中心
安监局
旅游局
粮食局
行政执法局
规划局
人防办
信访局
扶贫办
统计局
贸促会
 
您当前的位置: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6-04-21 来源: 作者:

  (2016年1月15日巴彦淖尔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为了阐明市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描绘未来五年发展愿景,根据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关于制定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编制《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作为引领全市人民共圆小康梦想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战略篇 

  第一章 统一思想,把握战略机遇期新内涵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效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总干精神攻坚克难、干事创业,创造性地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新要求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努力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协同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确保了主要目标如期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成为我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着力稳增长,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面对经济下行、市场低迷、企业经营困难等多方面挑战,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积极调控,实施了一批保增长的重大项目,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4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9倍。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90亿元,年均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76亿元,年均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654元和13729元,年均分别增长11%和12.7%。实现了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政府财力和居民收入双提升。

  着力强支柱,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准确把握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特点,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农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小麦、葵花、蕃茄、果蔬等特色产业的优势地位得到巩固,肉羊出栏量全区第一,荣获“中国肉羊(巴美)之乡”美誉,农牧业金字招牌越来越亮。工业在困境中平稳增长,制酒、乳肉、脱水蔬菜、粮油加工等农畜产品加工业继续做大做强,风、光电装机突破300万千瓦,清洁能源基地初具规模,现代化工、冶金和生物制药等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区域物流中心地位初步确立,河套湿地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河旅游精彩破题,城乡市场日益繁荣,一批服务业集聚区正在形成。为“十三五”延伸拓展和转型升级奠定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突破点。

  着力促统筹,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8.6平方公里,道路、水系、绿化、亮化和市政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被评为自治区级园林城市,草原水城、塞上绿城、河套文化名城展开秀美画卷;加强县城和特色中心镇建设,乌拉特前旗成为自治区级园林县城,实施白彦花、干召庙等重点集镇改造,一批城镇成为全国、全区重点镇;美丽乡村建设和“十个全覆盖”工程走在全区前列,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焕然一新;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57%。以列入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乌梁素海综合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实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4.42%,生态环境实现了根本性好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提前一年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化学需氧量、氨氮等能够如期完成规划目标。

  着力强基础,支撑条件得到新改善。全力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总里程达到20986公里,公路网密度位居全区各盟市第三位,实现了全部乡镇、苏木通油路。临策铁路、甘泉铁路竣工运营,巴彦淖尔机场、乌拉特中旗通用机场建成,综合型、立体化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一大批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运营,黄河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支撑和保障发展能力进一步跃升。

  着力惠民生,公共服务实现新提升。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各级财政在困难的条件下用于民生的投入累计达到701.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8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82.8万人次;实施棚户区改造5.7万户,建成保障性住房4万套,2.5万户居民喜迁新居;各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质量和均衡化水平显著提升;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突破,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保障体系提标扩面,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64%和125%;建成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2家、自治区工程中心3家,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着力抓创新,改革开放呈现新格局。改革工作走在自治区前列,行政审批和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政府机构、财税体制、农垦管理体制、扩权强县等重大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全面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向北开放取得历史性突破,蒙古国资源加工利用、对外贸易进展良好,实际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长26.8%。甘其毛都口岸过货量连续多年突破千万吨,成为自治区年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

  经过“十二五”的不懈努力,我市站上了发展新起点,构筑了产业新体系,形成了持续发展新机制,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分配结构的协调性进一步改善,支撑发展的软硬件条件明显提升,为“十三五”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综合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民生保障能力较弱;产业层次较低,质量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任务艰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仍比较滞后,存量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任务繁重;维护社会稳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十三五”期间必须着力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努力完成缩小发展差距、提升发展能力、改善发展条件、维护和谐稳定等战略任务。

  第二节 “十三五”趋势预期 

  “十三五”是形势空前复杂、充满众多不确定性的时期。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加速演变,全球经济回暖乏力,后期走势扑朔迷离。我国面临着大国崛起过程中“成长的烦恼”,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充满变数。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使经济社会形势更趋复杂。这一系列不确定性都会使我市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首先,宏观经济降速、投资规模下滑会使能源原材料市场需求不振,国内行业产能过剩和进口产品替代将使资源型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市“十二五”发展的有色、化工等产业面临更加困难的经营环境,进而给经济增长、就业增收和民生保障带来压力和风险。其次,企业盈利能力和投资欲望降低,使新上项目和招商引资面临更大困难,进而对新增投资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周边地区共同面临小康决战的巨大压力,面临着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增长点的共性任务,未来围绕资源、要素、政策的区域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在困境中前行、在竞争中突破将是我市“十三五”时期必须适应的新常态。

  但是,正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发展环境的科学判断,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利好。一是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动下,我国产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深入推进,产业、要素和市场分工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为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契机。二是我国仍然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阶段,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全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还将持续增加,对能源、原材料、绿色农畜产品的绝对需求仍然较大,为我市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来新机遇。三是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各领域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阻碍发展、妨碍公平的弊端将逐步破除,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将增进发展效能,为我市激发发展活力带来新机遇。四是国家、自治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将有效激发创造潜能,为我市补齐要素短板带来新机遇。五是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互利共赢、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加速形成;实施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区域经济格局将深刻调整,投资、生产要素西移北上的趋势日益明显,为我市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对内协作创造了新机遇。六是国家实施差别化的区域经济政策,加大西部大开发和边疆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我市面临着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缩小同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新机遇。

  总之,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市“总干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化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精神动力。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只要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应对挑战的决心,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秉承“十二五”已经厚植的发展基础,并在抓机遇中培育新优势,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就可以再创科学发展新未来。

  第二章 同步圆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六道风景线”建设任务,大力弘扬“总干精神”,以“三篇文章”为抓手,突出“十个更加注重”总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绿色、幸福巴彦淖尔。  

  专栏1:重点名词解释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8”是指自治区的八大战略定位,一是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二是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三是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四是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五是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六是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七是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八是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放带。“3”是三大发展路径,一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二是着力壮大县域经济;三是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另一个“3”是三项基本要求,一是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二是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三是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7”是七项重点任务:一是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做好“三农三牧”工作;四是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五是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六是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科技进步;七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六道风景线”:是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讲话要求,要“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自治区落实习主席讲话精神,把祖国北疆风景线具体细化为六道风景线:即经济发展的风景线、民族团结的风景线、文化繁荣的风景线、边疆安宁的风景线、生态文明的风景线和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

  “三篇文章”:是指我市“水、绿、文化”三篇文章。

  “十个更加注重”:产业更加壮大、城乡更加协调、基础更加完善、生态更加秀美、开放更加活跃、文化更加繁荣、收入更加殷实、保障更加健全、社会更加稳定、作风更加务实。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把握发展新特征,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谋发展,努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全区平均水平的差距。

  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工业向优化升级转型,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改革统揽,创新发展。坚持落实国家、自治区改革任务和主动先行先试并举,稳步推进各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理论、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循环低碳,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污染防治,增强发展的持续性。

  统筹内外,开放发展。加强对外开放和对内协作,努力在 “一带一路”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呼包银榆经济区、呼包鄂协同发展等国家和自治区区域战略中找准突破点,拓展要素融通和产业协作新空间。

  人民主体,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民的根本宗旨,突出民生优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使全市各族人民更广泛地参与发展过程,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

  文明法治,和谐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河套文化资源开发,加强民主法制和社会规范建设,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育崇德向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法治、文明、诚信、包容的社会氛围。

  第三节 发展战略 

  发挥我市独有优势,着力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

  着力做好“水”文章。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推动水权转换和交易平台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支撑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创新工业、农业水权转换和跨区域水权转换机制,形成综合节水—水权有偿转换—高效配置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推进水系、路网、景观一体化设计,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城市水系。切实提高水资源在区域协作、要素融通、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的作用。

  着力做好“绿”文章。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套区、园区、道路、城镇、村屯等重点区域造林植绿,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好天蓝、地绿、水清的绿色环境。构建绿色发展模式,推广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生产绿色产品,培育绿色品牌,形成绿色产业体系。使“绿色”成为产业发展之依托、发展方式之灵魂、品牌营销之卖点,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着力做好“文化”文章。深入挖掘河套文化“总干实干、崇尚自然、诚实守信、包容并蓄”的精神内涵,既要用河套文化提升软实力,又要把文化软实力转变为产业硬实力。利用总干实干精神激活全市干部群众创新创业动力,破解“十三五”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和难题;利用崇尚自然精神引导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利用诚实守信精神塑造社会诚信环境,优化社会氛围;利用包容并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包容和谐发展。深入挖掘河套文化的产业属性,促进河套文化元素与其它产业融合嫁接,用河套文化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发展特色工业设计、特色城镇、特色建筑、特色饮食和特色商品,努力形成河套文化产业硬实力。

  第四节 发展定位 

  产业定位:着力打造五大基地。

  ——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依托四十亿黄河水、千万亩大灌区、八千万亩大草原的农牧业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标准化管理、源头追溯体系建设等措施,切实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在农牧业科技、产业化经营、政策创新等方面形成示范,打造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成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核心区。

  ——有色黑色金属和进口资源深加工基地。发挥铜铅锌铁等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和就近利用蒙古国资源的区位优势,依托已形成的冶炼产业基础,改造提升有色、黑色金属加工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加快向金属材料和制品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建成自治区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的引领区。

  ——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坚持清洁火电和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并举,集中式电站群和分布式能源点并重,利用风电供热和微网技术,着力提升就地消纳能力,积极争取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建成自治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重点区。

  ——现代化工及新材料生产基地。依托有色金属冶炼副产品硫酸着力发展硫化工和氟化工,依托蒙古及周边盟市焦煤资源大力发展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依托秸杆资源发展生物化工,加快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产业链条向化工新材料方向延伸,建成自治区现代化工产业基地的先导区。

  ——河套文化特色旅游度假基地。深入挖掘河套文化融合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等多方面内涵,结合山水、林沙、草原、民俗、农牧业、特色饮食等多元化要素,以观光、休闲、体验、养生、养老等多形式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建成自治区文化旅游基地的示范区。

  功能定位:构建生态安全和安全稳定“两个屏障”。实施好乌梁素海、乌兰布和沙漠和巴音温都尔沙漠治理工程,加强草原保护和河套灌区绿化,加强污染防治和综合治理,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努力维护边疆民族团结,形成各民族和谐共荣的发展局面。在自治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安全稳定屏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开放定位:加快建设“一堡一枢纽”。以国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为契机,依托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建设进口资源落地加工基地,在境外资源加工利用和中蒙合作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在内地与俄蒙欧合作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建成国家和自治区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以临哈高速公路、临哈铁路建成运营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将巴彦淖尔打造成为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城市。

  第五节 发展目标 

  综合分析“十三五”时期发展战略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求,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增长,投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左右。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突破。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农牧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效显著,县域经济实力持续壮大,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就业更加充分,城镇年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0%左右。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区域性贫困问题基本解决。

  ——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善向上、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左右。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稳步上升,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达到16.7%,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8%。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自治区要求。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对国家、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贡献更加突出。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理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

专栏2:“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5(预计) 

2020 

年均增长(% 

属性 

综合经济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90 

1307 

8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664.3 

1119 

11 

预期性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65.76 

92 

7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34 

394 

11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0 

35 

7.6 

预期性 

创新发展指标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2 

1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 

9 

0.8个百分点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 

1 

3 

  

预期性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12.2 

12.5 

  

预期性 

互联网普及率(% 

92 

95 

0.65 

预期性 

协调发展指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2.57 

57.8 

1.05 

预期性 

城乡居民收入比 

1.8:1 

1.7:1 

  

预期性 

文化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32 

4 

  

预期性 

绿色发展指标 

建设用地总量(万公顷) 

11.8 

12.55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52.66 

64.97 

  

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顷) 

50.98 

52.03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14.42 

16.7 

  

约束性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达到 

自治区 

要求 

约束性 

水资源消耗总量(亿立方米)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消耗(万亩)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消耗降低(%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约束性 

二氧化硫 

  

  

约束性 

氨氮 

  

  

约束性 

氮氧化物 

  

  

约束性 

开放发展指标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9 

43 

8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 

1.47 

1.62 

  

预期性 

共享发展指标 

总人口(万人) 

167.73 

173 

0.6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4654 

37933 

9%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729 

22110 

10%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3.73 

<4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25 

1.5 

  

预期性 

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集中供水普及率(% 

87 

95 

  

约束性 

嘎查村沥青水泥路通畅率(% 

80 

100 

  

预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1.6 

3 

  

约束性 

全民综合阅读率(% 

74 

80 

  

约束性 

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5.7 

6 

  

约束性 

第二篇 发展动力篇 

  第三章 深化改革,构建创新发展新体制 

  以改革为统领,围绕国家、自治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提高改革行动能力,破除一切不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制度红利,为加快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积极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加快发展产权市场,整合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认真落实国家《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和自治区实施细则,构建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提供公益性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推进实现股权多元化,降低国有股权比重。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指导企业依法决策,合规经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权责对等、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改组改造城投公司、农投公司、水务公司、土地收储中心,完善治理结构,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

  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全面清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限制和障碍,逐步健全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统一监管的制度保障体系。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公平竞争;鼓励民间资本、外资以及各类新型社会资本,以出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中小企业信贷供给市场,建立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围绕培育壮大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走“专、精、特、新”道路,培育一批有活力、能创新、善协作、带动就业强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公平竞争。以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为重点,开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行动,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节本增效。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第二节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落实好国家、自治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的有关精神,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和电子营业执照,建立市场主体简易退出机制,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行年度报告公示和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制度。

  大力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加快制定全市统一市场监管实施方案。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和激励作用的监管规则及方法,制定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实施意见。探索建立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机制,调整相关部门职能,整合市场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水平。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清理整顿现有执法队伍,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机制,减少多层多头执法。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水、天然气、煤炭、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加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启动五原县和胜乡板桃支渠灌溉农业水价格综合改革国家试点,明晰初始水权,逐步建立合理的农业水权价格形成机制、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

  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四大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信用巴彦淖尔”网站,全面接入自治区征信平台,实现信用信息查询便捷化。努力抓好行业自律,积极开展以融资担保、社会公共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为重点的信用试点。大力推动征信宣传教育,使信用观念深入人心,建设信用巴彦淖尔。

  第三节 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提高政府效能。完善市、旗县(区)两级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严格按照权力清单依法行使权力。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标准和目录,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市场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简化审批程序,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建立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行政审批目录清单制度,清单之外一律不设置行政审批事项。完善市、旗县(区)两级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网上办事大厅,全面推行集中办理和网上审批。建立电子化行政审批全程监控体系,实现“阳光审批”。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自主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需要政府审批的项目,大幅精简与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相关的前置审批事项。完善财政资金投资方式,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全面公开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全口径预算体系。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增强支出预算约束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延伸到乡镇,建立各旗县区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努力提高直接支付和公务卡报账比例。加强县级政府基本财力保障,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化解旧债,严控新债举借规模。

  专栏3: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任务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前置条件、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各级政府权力运行、加强全市政务服务网络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改革等9项改革任务。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行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31项市场化改革任务。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保障机制、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基本公务支出保障机制、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发展普惠金融等29项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任务。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做好“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全面完成旗县区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河套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等8项改革任务。

  健全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牧区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农村牧区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改革农牧业补贴制度等33项改革任务。

  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推动口岸大通关和区域通关一体化、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加强甘其毛都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创新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河套农产品交易中心等13项改革任务。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建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制度、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完善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完善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等29项改革任务。

  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等44项改革任务。

  第四章 科技引领,构筑创新发展新平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创新切实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第一节 加快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市级科技创新基金优先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倾斜,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示范企业,打造一批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的典型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优化产业领域和学科布局,引导企业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在优势特色领域建成几个具有全区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新型科研机构建设,提高市农牧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基础创新能力,推动河套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完善与发达省市和周边地区的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推动跨区域产学研用合作。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构建技术示范推广体系,打造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平台。

  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创新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创业创新券等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培育发展创业投资。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推广企业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融资,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

  第二节 着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根据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科技需求调研和产业技术发展预测研究,建立科技项目储备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开发、清洁能源高效利用、蒙中医药等领域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孵化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推动创业孵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创新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绩效考评办法,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各旗县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各类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带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自治区级、市级农牧业科技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提档升级。到2020年,建成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10个以上,建成市级科技园区、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20个以上;建成1个国家级农牧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以上,培育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个以上。

  第三节 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培育创业创新孵化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扩大众创空间。强化创业创新服务,推广新型孵化模式,扶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快速发展。鼓励各级各类园区加强与国内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建立孵化机构,提高科技成果孵化能力。引进和培育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支持风险投资,构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的区域创业创新中心。

  积极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加强创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增强创业创新信息透明度。完善中小微企业工作、政策、融资、服务“四大体系”,建设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孵化基地,搭建创业载体。争取自治区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引导资金,加强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创业平台,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建立创业失败者再创业指导和援助机制,增强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

  第四节 努力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保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河套英才”工程,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着力培育与产业链、创新链相匹配的人才链。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深入挖掘市内外各类人才资源空间,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加大对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进一步完善全市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拨、培养和认定机制,形成具有全区乃至全国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队伍。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采取挂职、兼职、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的人才发展机制,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发展环境。发挥用人单位评价的主体作用,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组织,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素质为导向的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建设投入,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通过加大政府奖励和实行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多种方式,增强对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的吸引和激励,营造尊重人才、支持创业、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五节 大力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深入落实国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建立健全质量发展机制,全面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在冶金、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重点行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落实政府、企业的质量安全责任,强化社会质量监督。建立健全质量标准,构建重点产业标准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

  加强自主商标品牌建设。完善品牌推进机制,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优先扶持高新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商标品牌,巩固提升食品、羊绒、蒙药、饲料、文化、旅游等现有优势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巴彦淖尔商标品牌。  

  专栏4: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工程

  实施六大重大技术创新工程:组织实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创新工程、有色金属生产加工技术创新工程、清洁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工程、现代化工生产技术创新工程、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创新工程。

  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实施农牧业科技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10个以上,市级农牧业科技园区20个以上。

  第五章 开放协作,创新要素整合新机制 

  发挥区位、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积极参与国内区域合作,构筑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格局,拓展开放协作新空间。

  第一节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积极拓宽与蒙古国合作领域。加强与蒙古国“草原之路”对接,深入推进资源能源、旅游贸易、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开发,抓住建设蒙西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电力外送通道的契机,研究制定向蒙古国供电方案,推进中蒙跨境大型风电、光电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教育、科技、人才、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开放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创新对外合作机制。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引资与引技、引智相结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开发、生产加工、服务贸易基地,大力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实施投资便利化、通关便捷化措施,简化边民互市监管,推进跨境运输和口岸通关便利化。设立进口煤炭区域性交易中心,建立现货与远期交易相结合的贸易方式,健全交割和服务功能。

  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跨境标准铁路、公路、输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设甘其毛都至嘎顺苏海图、塔本陶勒盖等矿区铁路项目,加大口岸与区内公路、铁路干线的衔接,积极争取开放甘其毛都铁路口岸、达来毛都口岸和巴彦淖尔对蒙航空口岸,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打造贯通南北的国际资源输送通道。进一步加强口岸专用通道、联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物流园区、口岸到加工园区重载公路等项目建设,提升口岸综合功能。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通关数字化、信息化水平。

  加快建设进口资源落地加工基地。积极推进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蒙甘其毛都经济合作区、乌拉特前旗综合保税加工园区建设,创新合作机制,深化能矿产业合作,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产业,提高进口资源加工转化能力。

  第二节 推进国内区域协作 

  积极融入国家重点区域合作战略。融入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以能源、资源要素整合为突破口,加强农畜产品加工、能源、煤化工等产业协作,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同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把握环渤海地区合作进程加快、京蒙区域合作转型等重大机遇,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合作,推进产业对接,拓展清洁能源开发、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等产业合作空间,推动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对接共享,承接优质教育、医疗、科技等公共服务资源的辐射带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大力加强与周边盟市协同发展。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区域合作模式,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加快融入呼包鄂协同发展,在产业分工协作、城镇功能互补、基础设施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围绕产业链协同共建,推进与蒙西“小三角”地区协作发展,构建产业互补链接、错位发展的合作格局。

  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合作,促进我市资源、政策优势与发达地区产业、科技、人才优势有效对接,积极推动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农畜产品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打造高水平产业承接平台,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第六章 “互联网+”,建设智慧巴彦淖尔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实施网络强市战略,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全方位应用,构筑发展新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信息化发展之路。

  第一节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现代农牧业。深入实施农牧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积极推进宽带进村、信息入户,促进信息化与农牧业现代化同步融合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农牧业生产、经营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建立全产业链智慧农牧业系统。围绕小麦、葵花、蕃茄、果蔬、肉羊等优势产品,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牧业服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建立农牧业信息监测体系,为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等提供服务。

  “互联网+”工业。推动信息技术与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生产制造系统,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大数据中心、工业云建设,发挥大数据基础性功能,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实现与中前段先导产业的对接。在农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化工等行业,推广信息化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提高设计制造水平。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开展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建设试点。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互联网+”服务业。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的融合创新,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与互联网加快融合发展,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互联网+”便捷交通。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加快建设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加强对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网络关键设施运行状态与通行信息的采集。推动跨地区、跨类型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在线化水平。

  “互联网+”公共安全。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与公安业务的深度融合,建设“公安警务云计算中心”。整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互联网、公安内部、视频等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建成覆盖全市重点单位、要害部位、重要区域、交通道路、治安卡口、公共场所、城镇重要基础设施等视频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加快网安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完善刑侦、技侦、网侦、图侦等技术手段。加强公安交通智能管控系统建设,建立与公安警综平台、大情报系统及其他部门警种间的数据交换机制。

  第二节 推动城镇智能化管理 

  积极推进城镇智能化运行。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升级改造,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积极推进民生服务智慧应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争取列入自治区智慧城市试点,稳步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大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在教育卫生、社保就业、人口户籍、市政交通、应急救援、诚信信用、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等社会管理领域,建成面向社区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形成基础信息资源集中采集、集中存储、共享共用的公共服务模式,构建“一站式”受理、一网式服务的智慧社区。鼓励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终端、资源接入家庭,应用推广智能家居。

  第三节 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 

  完善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工作,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和涉密计算机等级备案制度,建立涉密信息系统立项审批部门与保密部门联合审查机制。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建设,实施党政机关互联网统一出口和安全接入工程,完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网络身份管理系统。建立上下联动、地区横向合作的舆情共享和处置联动机制,形成网络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处理能力。加强党政机关网站建设和运维规范化管理,形成有效的信息安全监管机制。

  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电视会议、无线指挥调度、通信安全涉密等应急系统建设,完善金融、电力、铁路、交通、邮政、人防、监狱、地震、气象等专用通信网应急系统。加强容灾备灾体系建设,提高基础信息网络重要节点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和灾备恢复能力。建设政府网站运行监测平台,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加强网络对抗力量和信息网络安全专业化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攻防能力和技术保障能力。加大安全防控手段部署,积极应对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应用的挑战,实现技术保障和业务支撑能力与网络应用发展同步。

  第三篇 经济建设篇 

  第七章 “三箭”齐发,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围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发力,促进增长动力转换,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协调性和持续性。

  第一节 保持投资规模稳定增长 

  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准确把握国家、自治区投资政策导向,发挥投资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牵引作用,挖掘新常态下新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需求,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充分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着力增加有效投资。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力争突破45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1%以上。

  优化投资结构。围绕补短板、强基础、调结构、增后劲,突出薄弱环节,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投资,重点加大对现代农牧业、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投入,推进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投资规模稳定增长,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节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积极开拓消费市场新空间。适应消费变化趋势,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强消费设施建设,创新供给方式,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产品,巩固和发展消费规模大、带动性强、对地方经济贡献大的消费热点,扩大教育、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培育信息、养老、物业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催生带动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等信息消费,全面开拓农村牧区市场,提高农牧民消费水平。拓展外部市场,进一步提高我市优质农畜产品的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市外消费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4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1%左右。

  大力优化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 完善城乡市场运行监测,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力度,加强商品质量监管,确保消费安全。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

  第三节 大力发展外经外贸 

  推动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强外向型农业和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组织,建立国际市场营销渠道,进一步扩大农畜产品、纺织服装、蒙中医药出口,促进文化艺术、民族教育等服务出口。到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0亿美元,年均增长8%左右。

  培育出口新优势。坚持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相结合,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加快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建立境外资源开发加工基地,重点支持企业在蒙古国建设矿业、煤化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合作项目,带动设备、材料、产品和服务出口。

  第八章 打绿色牌,建设现代农牧业基地 

  发挥农牧业的独有优势,落实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绿色有机为主攻方向,着力降成本、补短板,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把农牧业发展成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第一节 完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启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促进农牧业资源休养生息。继续推进百亿斤粮食增产、节水增粮、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力争成为自治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千亩连片小麦种植工程,确保河套优质强筋春小麦保护性开发。加强优质专用玉米、葵花基地建设,创建粮油作物高产示范区。建成优质粮食生产基地5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亿斤以上。

  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加快建设设施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发展食用葵花、番茄、优质牧草、枸杞等特色种植,扩大特色种植规模。积极发展特色沙产业,加强肉苁蓉、锁阳等蒙中药材基地建设和品种保护,建设山药、葡萄种植基地。坚持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发展并举,加快发展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推广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作物,重点建设以苹果梨为主的林果基地、以文冠果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达到35万亩,加工型蔬菜基地达到50万亩左右。

  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发挥农牧结合的双重优势,按照突出主攻肉羊、积极发展奶牛、稳定发展猪禽的思路,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以巴美肉羊为主打品牌,以新增100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项目为重点,加大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力度,建成一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肉羊标准化饲养比率达到70%。继续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建成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0个,奶牛存栏量达到50万头。发挥重要产粮区优势,积极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场项目建设,生猪存栏量达到110万口。

  第二节 改善农牧业发展条件 

  大力实施盐碱地改盐增粮工程。综合利用化学、水利工程及生物措施,创新推广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积极推进盐碱地改盐增粮工程建设,加强灌区盐碱地综合治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作物生产能力,盐碱地改良规模达到480万亩。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实施土地整治、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加强河套灌区农田配套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500万亩。积极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坚持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积极发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继续加强节水灌溉渠网建设,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发展节水农业,力争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6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60万亩。

  提高农牧业装备水平。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围绕主要农作物和畜牧业生产,实施全程机械化行动,增加装备总量,提升机械化水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第三节 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以保护农牧民利益为核心,围绕股份合作型、订单合同型、价格保护型、服务协作型和流转托管型等模式,构建“稳定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以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合作社为主体,积极创建国家、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力争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紧密联结比例达到70%。

  加强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体系,完善农牧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控肥增效技术,提高农家肥施用比重,增加农牧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和良法补助,提高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实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完善强制免疫疫苗、病畜扑杀、检疫监管、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补贴制度,实施调入动物强制免疫。落实国家良种补贴政策,全面实施现代种业工程,积极推进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品种改良和优良品种保护。加快建设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质量可追溯,切实提升质量安全事故处置能力。建设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市场和技术信息的收集、发布和预测。

  大力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项目和农户科学储粮工程,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创新农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和新型业态,扶持企业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巴彦淖尔绿色产品展示展销平台,探索建立河套农畜产品交易中心,提高农畜产品营销水平。依托“互联网+”农牧业,构建“电商平台+直销中心+零售体验”营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和风险。挖掘农村牧区生态休闲、庭院经济、旅游观光发展潜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

  加强品牌建设和保护。积极推进农牧业标准化,加快建立肉羊等优势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开展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创建,围绕“河套”品牌,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支持力度,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加大“河套”、“巴盟”品牌保护力度,积极申报乌拉特羊、河套小麦、磴口华莱士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

  进一步加强农牧业保险。逐步加大农牧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推动实施草原牧区牛羊气象指数灾害性保险,提高部分险种保险补贴比例,实施肉羊政策性保险,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牧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四节 深入推进农村牧区改革 

  深化农村牧区土地改革。稳定农村牧区土地承包关系,全面完成土地、草牧场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维护农牧民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支持农牧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标准、办法和程序,搭建土地、草牧场产权交易平台,健全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完善农村牧区宅基地分配政策,稳妥推进农牧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和林地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建立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完善农村牧区集体产权权能,健全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资源、资产、资金管理制度,允许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资产入股方式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经营,赋予农牧民对集体资产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专栏5:农牧业重大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重点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480万亩盐碱地改盐增粮、设施农业建设、农田和草牧场节水灌溉、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等项目,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重点实施肉羊规模化养殖场、奶牛规模化养殖场、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巴美肉羊三元杂交高效生产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超细型绒山羊培育核心技术集成与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基地等项目,建成一批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

  提质增效工程:深入推进百万生猪、百万奶牛和千万肉羊高产创建工程,支持建设大中型饲草料储备库,建设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

  第九章 走特色路,构建工业发展新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延长资源型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加快构建现代工业新体系,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努力把工业发展成为富民强市的重要依托。

  第一节 优化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依托恒丰、大发、鲁花等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推进优质原料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建设恒丰公司绿色富硒小麦深加工项目,开发小麦谷朊粉、小麦胚芽油、膳食纤维等新产品;在确保精炼油产能充分利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食用植物油精深加工,开发葵蛋白、活性炭、绿原酸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小麦、葵花、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

  加快发展肉类精深加工。以巴美、草原宏宝、美洋洋、蒙羊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肉羊屠宰、分割项目建设,形成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加工能力。积极推进羊骨血、胎盘、脏器深加工项目建设,开发生物制剂、高档化妆品、骨胶等产品,延伸产业链。

  稳定发展乳业。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依托伊利、蒙牛、圣牧高科等龙头企业,稳步提高乳制品生产能力,重点发展高端液态乳和发酵乳、配方乳粉、奶油、奶酪等产品,积极开发功能性乳制品和特色乳制品,扩大高端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大力振兴羊绒产业。巩固维信、雪候鸟、双河、米真等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加强企业配套协作,发展高支、轻薄、功能性羊绒精纺制品和毛绒、丝绒等混纺产品。加强临河区绒纺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级羊绒产业示范园区。

  提升酿酒产业。支持河套酒业集团多元扩张,在稳步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建设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扩大啤酒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知名度。围绕葡萄基地建设,加快发展葡萄酒产业。

  积极发展果蔬加工。支持中粮屯河、泰顺、泰盛、富源等番茄加工企业稳定产能,加大自主品牌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番茄红素、饮料、辣酱等产品,加强番茄籽、皮综合利用,番茄加工量稳定在50万吨左右。扶持一批葵花籽和其他籽类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加工规模,发展炒货加工业,炒货、籽仁加工量达到30万吨。加强蔬菜、枸杞、苁蓉等特色产品加工转化,推进脱水蔬菜产业加快发展,脱水蔬菜加工量达到2万吨,建成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基地。

  第二节 做大做强冶金工业 

  大力发展铜冶炼和延伸加工。坚持分散采矿、定点选矿、集中冶炼、集聚发展,采选能力达到370万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快飞尚铜业、祥光铜业等企业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冶炼产能尽快建成投产,铜冶炼加工能力达到45万吨。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高端材料的需求,积极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发展金属制品、金属新材料,提高延伸加工水平。

  加快构建铅锌采选加工产业链。推进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加大矿山开发力度,提高企业采选工艺技术水平,加强低品位矿采选,采选能力达到990万吨。积极推进紫金矿业等企业重点项目建设,铅冶炼能力达到10万吨,锌冶炼能力达到30万吨。着力发展延伸加工,支持高、精、深加工产品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开发锌基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

  积极发展钼、镁等稀贵金属采选加工。加快中金公司金矿采选、富量矿业和西沙德盖公司钼采选冶炼等项目建设进度,扩大采选规模,钼采选能力达到1000吨,镁采选能力达到60万吨。提高钼资源加工转化能力,构建原生钼矿—精矿—氧化物—纯钼金属粉末/合金粉末—钼合金材料产业链。大力发展镁延伸加工,重点发展高纯镁、高性能镁合金、复合材和压铸件等产品。

  发展壮大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加大勘查力度,进一步开发铁矿资源,力争采选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铁精粉达到500万吨/年以上。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产业延伸,协作包钢集团,构建形成选矿—氧化球团—脱氧球团钢产业链。

  第三节 转型升级能源工业 

  稳步发展清洁煤电。积极争取国家开辟风电、光电、火电打捆外送通道,以蒙古国煤炭加工转化为主,有序开发白彦花煤田褐煤资源,坚持大型、高效、循环方向,争取建设坑口、路口电站项目。围绕耗能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开发区、工业园区自备电厂建设。按照以热定电的原则,在旗县所在地建设适度规模的热电联产项目。力争到2020年,全市火电装机规模突破500万千瓦。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风电,以提高风电消纳能力为主导,依托电网条件,提高电网消纳风电的容量和比例,重点建设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两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规划建设巴彦淖尔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实现风电与电网建设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多晶硅产能,实施西部沙漠地区兆瓦级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建设乌兰布和沙漠百万千瓦沙地治理光伏发电新技术示范基地,探索沙漠生态治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新模式。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推动光伏大棚、光伏示范村镇建设。根据水资源条件适当发展太阳能热发电站,建成蒙西重要的太阳能热发电基地。

  加强油气及油页岩资源勘查开发。加大石油、天然气、油页岩资源的勘查源开发力度,重点建设众兴集团油页岩开发项目,力争油页岩资源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第四节 发展壮大化学工业 

  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充分利用境外焦煤资源,推进黑猫煤化工、神华焦化后续项目建设,加强煤矸石、焦炉煤气、煤焦油等副产品综合利用,构建煤焦化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焦炭产能达到1600万吨,己内酰胺10万吨,实现传统煤化工现代化、规模化。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水煤组合优势,积极争取建设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发展煤制聚酯、煤制高分子材料、电石法乙炔多联产制乙烯等煤基精细化工产业链项目。

  构建氯碱化工产业链。以技术升级换代、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推进天津渤天氯碱化工及下游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大延伸加工力度,构建煤—电石—聚氯乙烯—塑料型材循环产业链。

  加快发展硫化工。将有色金属冶炼副产硫酸与秸秆、芦苇、牛羊粪等资源相结合,根据盐碱地综合治理对天然有机肥料的需求,加快规划建设生物基缓控释肥、有机复合肥项目;围绕农畜产品输出基地对包装箱、牛皮纸、纤维板的需求,利用清洁制浆生产新工艺,建设生物基新材料、包膜新材料等项目,在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及生物农药领域形成几个国内知名品牌;推进长化海钰硫精细加工项目建设,形成30万吨生物质磺酸脂生产能力,填补自治区在硫化工领域的空白。

  积极发展铬盐化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扩大铬盐生产规模,提高工艺水平,形成2万吨金属铬、5万吨重铬酸钠、10万吨铬粉、1万吨冶金氧化铬生产能力。

  第五节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立足现有基础,大力推进盾安光伏、汉马硅业和东立光伏等企业重点项目建设,适度扩大多晶硅、单晶硅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太阳能级单晶硅棒片、太阳能电池等下游产业,力争多晶硅产能达到7万吨,单晶硅产能达到4万吨。建设银海高端稀土抛光粉等项目,培育发展稀土新材料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大力发展石墨、红柱石等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业。围绕新能源、现代农牧业等产业发展,发挥有色、黑色金属加工优势,加强与呼包鄂地区战略协作,推进新疆金风科技风机设备总装制造、五原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农牧业机械、风力发电装备和挂车改装产业,打造农牧业机械制造和风机制造产业链,形成20万台套农牧业机械、1000台套风机、1万辆挂车的生产能力。

  发展壮大生物产业。以联邦制药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建设以抗生素、维生素为主的微生物发酵制药生产基地。积极引进多品种氨基酸、黄原胶等发酵制品生产企业,不断提高玉米深加工水平。加大特色农畜产品、乌兰布和沙漠沙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力度,依托京新药业、启源药业等企业,加强生物发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开发以甘草、苁蓉和锁阳为主的提取物、保健品、中成药以及复方药物,发展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蒙药产业。推动生物农牧业加快发展,建设一批现代生物育种创新平台,玉米、葵花和牛、羊育种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结合农牧业、工业、交通等领域节能减排需求,着力加强冶金、电力、煤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技术装备推广和重点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太阳能集热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地源热泵等新产品应用,推进高效节能产业发展。以先进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强烟尘脱硫脱硝技术应用服务,推进先进环保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利用冶金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项目建设,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率达到95%以上。加大阴山红花岗岩开发力度,加快建设银基矿业等企业项目,花岗岩板材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平方米。积极发展沙柳综合利用,推进沙柳木新材料、节能木质房屋等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蓝宝石产业。加快恒嘉大尺寸蓝宝石晶体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下游配套产业,抢先取得技术突破,形成产业发展技术优势,力争培育1—2户蓝宝石行业先进龙头企业,将蓝宝石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六节 推进工业园区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园区产业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和要素整合,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等产业;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冶金及下游产业、新材料、新型煤化工产业;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重点利用境外资源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清科乐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新材料、硫化工等产业;杭锦后旗、五原县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产业;磴口县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型煤化工等产业。

  加强分类指导。对已形成优势、具备一定产业规模的工业园区,加强管理,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实现园区扩容提质;发展空间余地较大的工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引进重大工业项目,实现规模扩张;发展规模较小的工业园区,通过发挥地区资源优势,集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逐步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积极推进乌拉特后旗东升庙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建设。

  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推动工业园区合作共建,鼓励各旗县区突破行政区划,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采取协商合作方式,明确责任,合作共建工业园区,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以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与包头企业合作为重点,与相邻盟市合作共建园区。

  第十章 转型升级,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 

  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实施“建筑强市”战略,加快转机制、调结构、扩规模、促创新,切实把建筑业打造成为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和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

  第一节 做大做强建筑企业 

  提高大型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建筑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重组和股份合作,培育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的专业化龙头建筑企业。促进企业由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型、由承包单一专业类型业务向多类型业务转型。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外部市场。到2020年力争一级企业达到5家,二级及以上企业占全市建筑企业40%以上。

  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方主体市场行为,拓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壮大监理行业实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程监理企业。支持建筑企业升级增项,提高资质等级,扩大经营范围,大力发展工程咨询、勘查、设计、造价咨询等建筑服务业企业。

  第二节 规范市场运行与管理 

  构建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认真履行建筑市场监管职责,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方式,继续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狠抓招投标源头监管,完善招投标竞争机制。严格市场准入清出制度,进一步加强企业资质动态监管,完善建筑业企业定期检查制度。强化建筑市场管理与工程现场管理“两场联动”,实现全市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加强安全生产动态监管,进一步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健全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防范体系。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促进建设、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责任主体提高质量安全责任意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竣工验收、质量保修等监督管理制度。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加强监管,有效防范和遏制重大质量事故。进一步完善政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稳步提升。

  第三节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稳妥消化存量住房。坚持数量发展与品质提升并重,调整房地产开发节奏和规模,有序控制房地产开发建设用地投放量,合理引导居民住房消费。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消化库存商品房有机结合,利用自有资金、棚改补助资金、银行贷款从市场购买保障性住房。稳妥推进保障性住房直接消化库存商品住房,落实好存量商品房屋用于公共租赁房房源和棚户区、旧城区改造回迁安置房源的转换政策。

  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大力推进节能、省地、绿色、环保的住宅产业化建设,提高住宅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水平,逐步形成系列化开发、规模化生产、商品化供应、社会化服务的生产和供应体系。鼓励实施住宅全装修,推行绿色建筑技术以及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四新”利用,不断提高住宅建设科技含量。

  第十一章 增量提质,促进服务业快速壮大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加快构建与现代农牧业相配套、与现代制造业相融合、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协调的发展新格局,努力将服务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快实施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农畜产品物流、资源型产品物流、城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物流等重点工程,构建服务产业转移、资源输送和跨境合作的物流通道和枢纽,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着力打造物流枢纽和节点。大力推进巴彦淖尔现代农畜产品物流园区、天吉泰空港物流园区、巴运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提升物流运输体系综合能力,努力将临河打造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物流枢纽。大力加强甘其毛都口岸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推进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形成跨境物流联盟,将甘其毛都口岸打造成为国际货运枢纽。各旗县区重点城镇根据产业特点、设施状况和功能定位,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打造一批重要物流节点,加快形成货畅其流、经济便捷的跨区域物流大通道,努力将巴彦淖尔建成呼包银榆经济带和内蒙古西部重要的综合性物流基地。

  努力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几家技术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推动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服务,实现物流业与其它产业互动融合。鼓励商贸物流企业提高配送规模化和协同化水平,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配送物流体系。支持快递业整合资源,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构建覆盖城乡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快递下乡。

  第二节 加快发展旅游业 

  大力开发旅游产品。依托“山、河、湖、草、沙”等自然资源和民俗资源,推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旅游+”、“河套文化+”优势,推进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黄河旅游、乡村旅游、草原旅游、沙漠旅游和跨境旅游。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开发体育运动、自驾探险、房车营地、养生休闲等多种旅游产品。

  积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三盛公水利风景区、沙金套海国家沙漠公园、纳林湖、阿贵庙、阴山岩画等景区建设,构建黄河大漠和民俗风情旅游线路。开发高厥塞.匈奴城、蒙古野驴保护区、乌拉特草原、甘其毛都口岸等旅游资源,构建草原风情、边关探险及跨国旅游线路。开发乌梁素海湿地、大桦背原始次生林旅游资源,建设乌拉特部落、牟纳文化园、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构建湖光山色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加快公田村、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万亩葵园建设,实施一批农家乐、采摘园等项目,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游,构建河套田园风光旅游线路。把巴彦淖尔打造成为河套文化特色旅游度假基地和自治区西部重要的沿黄旅游目的地。

  努力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打响乌拉特、河套、走西口、绿色食品和特色餐饮等旅游文化品牌。创办河套文化艺术节、鸿雁文化艺术节和游牧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巴彦淖尔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酒店、餐饮、购物等服务水平。重点开发土特产品、戈壁奇石、佘太翠、沙生保健品等特色旅游商品。鼓励社会资本依法投资旅游产业,努力培育几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第三节 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 

  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布局。临河及旗县城关镇中心城区有序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商业网点;中心城区外围加快发展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和较强辐射能力的消费中心。加强城乡结合部、工矿区、低收入阶层社区便民网点建设,优化老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完善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推进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牧区商业网络,实现农村牧区便民连锁超市全覆盖。

  构建现代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在铁路和公路沿线、大宗农畜产品主产地加快建设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加快现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推动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向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产品交易中心转型。发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多种产销衔接,构建上联生产基地、下接零售终端的农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

  着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有条件的大型零售企业开办网上商城。支持中小零售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优势互补,加强服务资源整合,促进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推动各类专业市场建设网上市场,在抓好肉羊、葵花、脱水菜等电子交易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河套农产品交易中心。继续加强与渤海等国内现货交易平台合作,努力推动我市大宗农畜产品开展网上现货交易。积极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多功能、多业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大力扶持国家级、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发展,支持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巴彦淖尔市快递物流电子商务园区等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发展壮大电子商务主体,加快引进知名电商企业,鼓励平台类电子商务企业、中小微电商企业发展,夯实电子商务发展基础。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牧区电商发展路径,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牧区。

  第四节 优先发展金融业 

  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大力发展银行、保险、信托、租赁等各类金融服务主体,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组织体系。继续引进外地金融机构,吸引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市增设机构和网点。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推动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做大做强河套农村商业银行。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到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有序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各商业银行服务网点向县域延伸,建立服务“三农三牧”和小微企业发展的专营机构和运行机制。鼓励金融创新,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完善农村牧区金融普惠服务体系、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在贫困旗县、边远地区设立营业网点,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产权交易、信托投资、金融租赁、信用保险等金融产品,加快金融支付和民间资本投融资等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服务,探索新型支付方式和支付工具。

  第五节 突出发展科技和商务服务业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发设计、资源共享、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合作交流、检验测试、管理决策与战略咨询、科技综合服务等十大平台。加快自治区西部科技大市场建设。实施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和产业创新优势的专利、出版、商标设计试点企业和较强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推广“孵化加创投”模式,积极发展创新创业服务,培育创业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认证认可、资产评估、信用评估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广告业。加快发展会展业,围绕绿色农畜产品资源,办好中国河套农畜产品进出口博览会。积极发展设计咨询、节能环保、人力资源等服务业。

  第六节 努力培育生活服务新业态 

  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大力发展家庭保洁、卫生保健、养老扶助、病人看护、家务管理、婴幼儿看护等家庭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新业态。开展国家“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和自治区“百户十强”家庭服务企业创建活动,重点培育一批连锁经营的大型家庭服务企业,扶持一批中小家庭服务企业。加快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和公益性信息平台建设,开展家庭服务人员培训,扶持和引导城镇下岗职工、农牧民工从事家庭服务。

  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结合”,构建集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健康保险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政策,建设一批社会化养老公寓、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和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以上。

  第七节 着力建设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开发区、工业园区,围绕种养殖基地建设,立足工业和农牧业发展需求,集聚发展物流、信息、研发、金融、人力资源和检验检测等相关服务业,逐步形成集产品研发、设计、展示、包装、检验、广告宣传等各种生产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农牧业融合发展。

  加强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巴彦淖尔现代农畜产品物流园区、巴运物流园区和甘其毛都口岸物流园区为基础,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结合各旗县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和提升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商贸功能区、旅游休闲区、科技创业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镇功能的新亮点,扩大就业的新空间。

  专栏6: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现代物流业:临河区金融物流园区项目、临河古城煤炭储运物流园区项目、乌拉特前旗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项目、甘其毛都口岸有色金属和焦煤节能环保物流保税园区项目、秋林公司洗选煤及铁路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巴彦淖尔市B型保税物流园区建设项目、乌拉特前旗乌拉特综合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乌拉特前旗正大煤炭物流有限公司西小召煤炭物流园区建设项目、临河区四季青农畜产品物流中心、巴运陕坝物流园区、齐华铁路物流园区等项目。

  文化旅游业:黄河湿地公园、沙金套海国家沙漠公园、乌梁素海生态旅游景区、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纳林小镇、纳林湖生态旅游景区、乌兰布和沙漠旅游区、巴音善岱庙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等项目。五原县民隆河套农耕文化产业园、临河金榕合作社现代农业观光园、农家乐和采摘园等项目。

  生活服务业:旗县区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项目、旗县区农村幸福互助院建设项目、旗县区综合老年养护院及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养护院及精神病康复福利院建设等项目。

  第四篇 社会建设篇 

  第十二章 统筹城乡,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环节中增强发展后劲,努力形成城乡、县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节 深入推进“三线四区”协调发展 

  加强市域国土空间统筹。围绕沿河、沿山、沿边三线和套区、牧区、沙区、湖区四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积极引导沿河套区优化城镇体系,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构建人口和农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坚持保护中开发,以低碳、循环为主攻方向,推动沿山牧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新型资源型产业,打造资源型产业承载区。坚持建设与治理并重,推动乌兰布和沙区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沙产业,建设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旅游业,加强乌梁素海湖区综合治理,提升环境质量。

  第二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发挥县域联结城乡、贯通三产的枢纽作用,切实抓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县域经济特色化”要求,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牧区服务业,促进各旗县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调整、完善、充实扩权旗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项目录,在财政收支、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赋予旗县更多权限,加强旗县政府基本财力保障,进一步完善支持试点旗县率先发展的政策,增强县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三节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着力优化提升主城区。继续大力推进“五城同创”,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从单重转向多重、从点状转向组团发展,努力形成结构有序、功能完善、整体优化的城市构架。加快临河城区、朔方区、双河区“三区”建设步伐,推进陕坝镇加快发展,实现与中心城市同城化组团发展,加快形成“一市三区一组团”的新格局。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人民防空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施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平房区配套改造等重点工程,努力改变旧城区面貌。积极推进城市水系建设,打造水进城、城含水、水绕城的草原水城。加强城市绿化,实施主要街道、公园、城市出口等绿化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美化城市环境。强化产业支撑,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壮大经济实力,提高辐射和集聚能力。努力将临河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特色突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县城。坚持城镇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美化环境,完善功能,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特色县城,推进县城提质升级。加快构建以绿色为导向的城镇开敞空间,建设绿色生态城区。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使县城发展成为集聚人口的重要载体、带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努力建设特色宜业小城镇。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以天吉泰、大佘太等11个城镇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融合紧密、宜居宜业、集约发展的产业新城和特色小城镇,形成区域中心城市的节点和城乡一体化的支点。将小城镇同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和口岸建设、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发展青山和黑柳子等工矿型小城镇、川井等边贸型小城镇、白彦花等旅游餐饮型小城镇、塔尔湖等规模养殖型小城镇、隆盛合等特色种植型小城镇,将特色小城镇发展成为促进工业园区建设、农牧业结构调整、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

  大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深化公共交通、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合理规划和布局公交线路,先行推进临河与陕坝镇之间交通公交化,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慢行交通、停车场、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建设,完善公园、广场等休闲游憩系统。加快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及动态更新管理,完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供热、供气、供排水等地下管网建设及改造工作。继续推进水源、水厂和水网等供水设施建设,改善供水条件,供水普及率达到99%。大力发展集中供热,进一步整合供热资源,加大供热管网改造和新建力度,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以上。加快建设天然气管网,实施天然气管道入户工程,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86 %以上。继续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扩能工程,污水处理率达到99%;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

  专栏7:新型城镇化重点建设项目

  保障性住房工程:各旗县区棚户区综合改造等保障性住房项目。

  城镇供水工程:各旗县区供水、饮用水净化和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

  城镇道路建设工程:各旗县区城镇市政道路工程。

  城镇燃气工程:中心城区天然气输配项目、各旗县天然气项目。

  城镇集中供热工程:临河区集中供热工程利用德国促进银行贷款项目、各旗县城镇集中供热设施改造项目。

  城镇地下管网工程:临河区综合管廊项目、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综合管廊项目。

  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雨污分流设施建设。

  城镇及重点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各旗县区城镇及重点镇生活垃圾无害化设施建设项目、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等。

  第四节 加快建设新农村新牧区 

  着力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大农村牧区村容村貌和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农村牧区安全饮水工程,提高农牧民饮用水质量,全部解决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农村牧区电网建设步伐,完善农村牧区电网,推广风光互补系统,解决草原牧区供电问题;加快通乡苏木、村嘎查道路建设,同步推进村庄内外道路硬化,实现乡镇、苏木三级公路联网,全部行政村通油路。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实施宅基地置换、农村牧区 “土改砖”工程和危房改造等重点工程,引导散居农牧户集中建房,改善居住条件;加强农村牧区环境整治,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加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为重点,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巩固提高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水平,调整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工程建设,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继续完善旗县、乡镇苏木、村嘎查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和装备水平。扩大农牧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繁荣农村牧区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苏木,满足农牧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实施新型农牧民培训工程,通过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送文化下乡、科技人员下乡等多种形式的素质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科技致富能力。进一步加强转移技能培训,采取集中办班、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手段,推进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转移就业能力,实现农牧民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专栏8: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重点项目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电力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校舍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及社会保障工程。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农村牧区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禽畜养殖垃圾防治、卫生厕所改造、绿化美化亮化等综合整治项目。

  第十三章 增强后劲,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完善网络、提升质量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能源输送、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应发展需要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升加快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进一步优化公路路网。加快构筑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为骨架,以农牧区公路为补充的“八横五纵”公路网络,基本形成能力适应、服务优良、安全环保、保障有效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高速公路重点建设京新高速公路临河至白疙瘩段,畅通运输主通道。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新建,国道重点实施新建G242临河过境一级公路、G110巴彦淖尔境内段升级改造等项目;省道重点实施S215乌不浪口至新安、S213川井至临河等项目,实现国、省干线公路路面全部黑色化,二级以上公路占国省道路网总里程60%以上。继续推进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牧区公路网络化水平,实现100%行政村、嘎查通油路,所有乡镇苏木间三级公路连通,嘎查村街巷硬化全覆盖。着力建设一批干支结合、功能完善、绿色生态的旅游公路,重点推动景区干线、连接路建设,实现90%的旅游景区通三级公路。  

  专栏9:公路重点建设项目

  高速公路:重点建设临河—白疙瘩(蒙甘界)国家高速公路。

  国省干线公路:国道:新建G242临河过境段一级公路,升级改造G110巴彦淖尔境内段、G331乌珠尔至北银根公路、G335棍呼都格(包巴界)至巴彦努如段、G355承德至塔城一级公路、G311丹东至阿勒泰二级公路、G242甘其毛都至钦州二级公路。省道重点升级改造S311朝阳至查素沟口段、S215乌不浪口至新安段、S212刘召至永胜、S225桑根达来至哈德门、S213川井至临河、S315山顶账房至刘拐沙头、S215乌不浪口至靖边一级公路、S225乌珠尔至哈德门二级公路、S507呼勒斯太至刘召二级公路等项目。

  农村牧区公路:农村牧区惠民公路项目。

  着力完善铁路路网。积极推进口岸及跨境铁路运输通道建设,争取建设甘其毛都口岸至蒙古国塔本陶勒盖矿区铁路。畅通出市通道,大力推进呼和浩特—巴彦淖尔—银川高速铁路建设,实现与主要城市高速铁路连接。加强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畅通各园区对外运输通道,重点建设清科乐工业园区、临河铁路物流园区、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秋林能源物流园区、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蒙海物流加工园区等园区铁路专用线。形成布局合理、能力充足、覆盖适度、干支配合的区域铁路网。

  加快机场和水运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巴彦淖尔机场升级为4D机场,尽快开通至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重点城市的航线。推进乌拉特中旗通用机场升级为运输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载客运输业务。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实施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通用机场等重点项目,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航空网点。推动乌梁素海水运设施建设,建成国家Ⅴ级主航道及两条支航道和4座15吨码头。  

  专栏10:铁路、机场、内河航运重点建设项目

  高速客运铁路:呼和浩特—巴彦淖尔—银川。

  互联互通口岸铁路:甘其毛都—蒙古国主要矿区。

  园区铁路专用线: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铁路专用线、乌拉特后旗工业园铁路专用线、乌拉特后旗金浩特呼和温都尔铁路专用线、临河铁路物流园区专用线、杭锦后旗蒙海物流加工园铁路专用线、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五原县秋林能源物流园铁路专用线。

  通用机场:重点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磴口等通用机场项目。

  内河水运:重点建设乌梁素海水运设施,4座15吨码头。

  大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机场、铁路、公路等重要的交通运输节点为依托,建设一批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实施巴彦淖尔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北客运站、城西客运站、临河客运站、甘其毛都口岸货运站等重点建设项目,满足客货“零换乘”、“无缝隙”要求。加快公路运输站场建设,重点建设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五原广通等二级客运站项目,推进行政村“招呼站”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道路客货运输枢纽站场体系。适应高速铁路发展需求,积极推动高铁站规划建设。尽快推动开通临河到呼和浩特的动车。优化临河、甘其毛都和旗县城关镇等货运枢纽集疏运功能,提高货物一体换装的便捷性、兼容性,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形成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新格局。  

  专栏11:综合运输枢纽重点工程

  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项目:重点建设临河高铁站、临河公铁枢纽站、甘其毛都口岸货运站、巴彦淖尔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北客运站、临河客运站等项目。

  二级客运站建设项目: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五原广通等二级客运站等项目。

  行政村“招呼站”建设项目:新建800个“招呼站”。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重点建设黄河防洪工程,全面提升防汛能力。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积极采取非工程措施,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补充完善项目,加快建立山洪预报预警系统。加大中小型水库项目建设力度,新建中小型水库10座,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不断增加库容。加强黄河凌汛水、分洪水的资源化利用,建设乌兰布和沙漠分洪区,力争每年实施生态补水2.5亿立方米。

  努力建设节水灌溉系统。加强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村牧区水利建设,实施河套灌区续建配套和高效节水改造工程、盐碱化耕地水生态治理工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和湖泊水库连通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区,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牧区自来水工程建设,完善供水网络,满足管网“末梢水”供给。加大自来水厂和老旧管网改造力度,提高水厂净化能力、管网防污染能力,消除农牧区群众饮水安全隐患。加强水质监测,确保安全供水。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覆盖率达到100%。

  合理配置水资源。坚持节流与开源并重,以实施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为核心,实施水权转换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微咸水、再生水,增辟水源。积极利用凌汛水,化害为利。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高效配置水资源。  

  专栏12: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重大水利工程:巴彦淖尔市中小型水库建设项目、乌梁素海海堤围堰加固工程。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河套灌区湖泊水库连通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黄河防洪工程、蓄洪区建设项目、抗旱减灾工程、沿阴山防洪沟口治理等项目。

  农牧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黄河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化耕地水生态治理项目、河套灌区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排水工程、河套灌区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水权转换工程:内蒙古黄河干流水权盟市间转让河套灌区沈乌灌域试点工程、内蒙古黄河干流水权盟市间转让河套灌区复兴与长济灌域试点工程。

  第三节 推进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加强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加强风电、光电汇集站建设,增加上海庙、阿拉善和包头北电力外送通道中我市新能源配置,积极推进跨境电力外送通道及供电网络建设,突破新能源外送瓶颈。

  提高市域范围内电网保障能力。完善城乡电网架构,围绕重点工业园区和城镇负荷中心,重点建设磴口、德岭山-春坤山、河套-德岭山、磴口-阿拉腾等500千伏变电站,完善220千伏和110千伏主网架,形成“两横两纵”网络结构。继续加快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积极推进油气输送管道建设。加强与蒙西油气输出主干通道的互联互通,推进长—乌—临天然气长输管线延伸到杭锦后旗陕坝镇,规划建设陕坝—乌拉特后旗、包头—临河天然气长输管线以及包临、临河—乌拉特后旗和长—乌—临复线,推进与鄂尔多斯—天津—山东天然气输送管道互连。

  第四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实施宽带巴彦淖尔工程。大力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提高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面,适时开展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实现城区4G精品覆盖、农村牧区连续覆盖。建设无线城市,实现车站、医院、机场等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提升农村牧区宽带网络建设水平,灵活采用WLAN、卫星等无线网络作为农村牧区宽带网络建设的有益补充,推进边远地区宽带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宽带应用基础设施,积极推动以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NGI)建设。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

  全面推进“三网融合”。以高清交互式数字电视网络为基础,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干线传输网络和接入网络,加快推广与普及基于高清交互机顶盒的家庭网关。建设有线、地面、卫星传输相结合的数字电视网络,全面提高广电网络技术水平、服务和覆盖能力。支持“三网融合”相关产品研发、市场培育和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实现移动通信企业和广电企业双向业务进入。推动网络基础设施资源整合与共享,减少移动通信行业相关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第五节 强化防灾减灾基础设施 

  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建设。做好与国家、自治区“十三五”防灾减灾重点项目的衔接,以提高灾害综合预警能力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地震、水文、气象等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地震强度速报和预警系统、黄河凌汛预报预警系统、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评估中心。制定全市应急救援灾害处置预案和联动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器材装备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推动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形成以市级指挥中心为核心,旗县区指挥中心为支撑,上下联动的防灾减灾应急机制。

  加强城镇避难疏散场所标准化建设。整合应急资源,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旅游设施和人防工程等,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平震结合、就近疏散、安全通达的原则,加强城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结合城镇详细规划和社区建设,积极开展社区紧急疏散场所和疏散通道整治,逐步在各旗县区和人口相对密集的乡镇苏木,建设一批防空防灾人口疏散场所。

  第十四章 民生优先,切实增加百姓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民生优先导向,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构建包容性发展新机制,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第一节 突出抓好创业就业 

  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简化创业审批程序,开辟创业绿色通道,让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建立创业创新平台,推进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落实好免费培训、税费减免、创业贷款、社保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精英创业”,引导本地劳动力“草根创业”,支持农牧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实训创业”,形成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积极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农牧区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继续加强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和帮助更多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健全和落实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探索个性化援助方式,做到“出现一户、服务一户、扶持一户、解困一户”。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三级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基层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以巴彦淖尔市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着力构建市、旗县区、乡镇(街道)、村嘎查(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就业服务均等化。  

  专栏13:创业就业重点项目

  高校毕业生创业品牌项目:落实大学生创业补贴政策,鼓励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大学生创业“以奖代补”项目资金支持,打造高校毕业生创业品牌。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统筹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在基层购买一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优先用于吸纳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项目:健全和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设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高校毕业生特点需求的见习基地,使每一个有见习需求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见习机会。

  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整合落实各类创业基地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以奖代补”项目,力争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备、承载力强、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与我市优势产业高度契合的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

  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园项目:依托县域经济和特色经济,扶持农牧民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农村牧区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将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园纳入区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总体计划,依托现有各类园区等存量资源,整合创建一批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园、创业示范基地。

  实训基地能力建设:实施实训基地“以奖代补”项目,打造一批重点产业订单定向培训基地。

  就业服务专项计划:通过实施再就业计划、就业援助计划、农牧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计划和就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失业预警监测项目:加大失业动态监测范围,动态监测企业户数达到200户,逐步推进失业动态监测全覆盖。

  第二节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建立城镇居民增收长效机制。按照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落实企业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人群劳动收入水平,解决退休职工工资偏低问题。拓宽城镇居民理财渠道,扩大储蓄、债券、股票、保险、不动产投资等理财规模,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

  大力促进农牧民增收。加大各类惠农补贴力度,健全农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切实让农牧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收益。大力实施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促进设施农业向精品、高端、高效方向发展。推进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确保农畜产品产销有效衔接,效益稳步提高。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使土地成为农牧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

  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和落实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在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水平。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补贴增长机制,落实对基层边远地区教育、卫生和农牧业技术服务人员的工资倾斜政策。努力实现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达到全区中等水平。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和引导各类参保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动企业建立年金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相互补充的医疗保险体系。合理确定失业保险金水平,不断提高工伤、生育保险待遇。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全覆盖,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10.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

  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完善以低保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整合救助资源,加强政策统筹和衔接,重点保障老、弱、病、残等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建立保障金自然增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儿童和残疾人福利事业,完善孤儿基本保障制度,保障孤儿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逐步增加和完善面向老年人、孤老、孤儿、残疾人、流浪儿的福利机构。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利,加大培训力度,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坚持公平共享、解困扶弱、扩面提质的原则,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加快推进工矿区、城镇棚户区和农村牧区危旧房屋改造,加大对困难企业中困难职工的保障性住房倾斜力度,切实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牧区特困户的住房困难。提高征地补偿安置水平,确保被征地农牧民长远生计得到保障,逐步将进城稳定就业人员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

  第四节 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攻方向,加大中蒙边境带、山旱区、乌兰布和沙区、乌梁素海周边地区和黄河北岸沿线、总排干沿线的扶贫开发力度。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做好贫困嘎查村和城镇贫困人员的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工作,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全力实施“三到村三到户”、金融扶贫富民项目,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五个一批”工程,确保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5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推进产业扶贫。坚持参与式、开发式扶贫方针,整合各类涉农涉牧资金,积极发展规模化养殖和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鼓励开展劳务脱贫和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使贫困农牧户获得稳定的增收致富项目。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引领贫困村特色农牧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对在贫困地区开发矿产资源占用的集体土地,试行以集体股份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

  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

  建立脱贫工作责任制。健全市委统筹、市政府负责、旗县区落实的精准到户工作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帮扶贫困地区制度,推动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实行最严格的脱贫工作责任考核督查问责,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对贫困旗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创新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机制,加大各类项目资金的捆绑整合力度,集中投向连片特困地区、重点贫困嘎查村。健全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加大对各旗县区和市直帮扶单位、驻村干部的督查与考核。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搭建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平台,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专栏14:脱贫攻坚重点工程

  “三到村三到户”扶贫工程:以贫困嘎查村为单元,实行规划、项目、干部“三到村三到户”,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统筹协调各类涉农涉牧资金项目,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扶持。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或已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移民搬迁,对搬迁农牧民住房、配套设施建设给予财政补贴,移民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重点在临河等地区实施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金融扶贫工程: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鼓励和支持各旗县区安排专项资金,通过采取财政资金担保、贴息、风险补偿等形式,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扶贫资金的投放规模,调动金融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实施中和农信小额信贷、支农再贷款贫困互助资金项目。

  旅游扶贫工程:立足贫困地区湖泊、森林、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多样和文化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气候宜人的优势,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旅游、生态休闲旅游、乡村体验旅游,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教育扶贫工程:以提高贫困地区农牧民的素质和脱贫致富能力为重点,落实低保家庭大学生入学资助政策,实施“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培训。

  医疗卫生扶贫工程:全面推行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加大贫困地区结核病、布病、肝炎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力度,降低发病率,消除地方病。推进慈善医疗阳光救助项目,改善贫困地区苏木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设施。

  光伏扶贫工程: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规模与分布,结合各旗县区社会经济状况、能源资源和电源结构、交通运输等基本条件,开展光伏扶贫工程。

  电商扶贫工程:依托网上、网下和微信为一体的电商扶贫服务平台,在行政村组建电子商务扶贫服务社,帮助农牧民以优惠的价格买到优质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充分调动整合政府、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构建起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链,推动贫困地区的绿色农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等产业。

  第十五章 均衡共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一节 加快健全现代教育体系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巴彦淖尔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等资源,将优质教育资源优先向农村牧区、薄弱学校倾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大力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项目,加快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确保2017年各旗县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强化义务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加大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公办与民办并举,实施农村牧区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及“十个全覆盖”校舍建设、安全改造工程,全面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着力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扩大农村、牧区学前教育资源,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资助政策,建立农牧区公(校)办幼儿园公用经费的财政拨款制度。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确保幼儿教师待遇。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

  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优质发展。巩固普及高中教育成果,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全面实施普通高中优质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行动计划,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快河套学院高水平建设,加强与国家、自治区重点高校的学科共建、科研交流,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办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改革和专业设置改革,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加快培养本土应用型人才,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规模。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教学实践水平。以职业学校和河套学院为基础,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继续教育体系。积极发展以现代远程教育和图书馆等公共资源为基础,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继续深入实施“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开展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双语”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提升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巩固完善“两主一公”办学模式,提高民族学校公用经费、生活费、住宿费补助标准,确保民族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建成市直民族教育园区。扩大与蒙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统一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落实校长教师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完善绩效工资改革制度,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城镇优质学校对口帮扶农牧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工作,建立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落实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推进“管办评”分离,培育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章程建设,构建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公共管理新格局。完善教育资助办法,实现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第二节 努力建设健康巴彦淖尔 

  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居民大病保险和救助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到2017年,城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初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到2020年,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公共卫生设施条件,重点加强市及各旗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加强艾滋病、结核病、布病、地方性砷中毒、氟中毒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指挥救治能力,建立覆盖城乡和农村牧区的医疗急救网络。开展医疗业务合作,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市级医院服务水平,全面完成旗县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加强农村牧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牧区医疗服务能力。加大蒙中医药事业扶持力度,加强蒙中医药新药研究开发,强化蒙中医专科和人才建设,提高各级蒙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及设备服务条件,利用3年时间,实现基层蒙中医药人才培训全覆盖。强化“医养结合”,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实施失能失智老人呵护中心等项目,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和卫生城市(镇)创建工作。

  提升医疗信息化建设水平。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原则,以全面实现人口信息、健康档案、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健康卡”一卡通为核心,不断提升全市信息平台业务监测、专项资金管理、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个人健康管理等应用系统服务能力,实现横向服务群众与纵向管理机构两条主线信息化应用全覆盖。

  第三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加强宣传引导,贯彻落实全面二孩政策,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推进优生优育,强化婚检、孕检工作,预防人口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以旗县区计生服务站为龙头、基本乡镇计生服务站为依托、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为纽带、村服务室为基础的服务体系。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自然平衡。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统筹城乡老龄事业发展,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节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大力发展公众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大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市本级重点建设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和游泳馆,增强承办综合性运动会和重大体育赛事的能力。各旗县区规划实施好“15分钟体育健身圈”体育设施专项规划,推动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着力推动足球运动,抓好足球训练基地和青少年足球夏令营基地建设。

  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完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探索组织具有普及性和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积极开展龙舟赛、登山、沙漠赛车、沿黄公路自行车公开赛等特色休闲健身运动,积极争办全国性体育赛事。开发体育竞赛市场,发展体育用品、体育中介和场馆运营等服务,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专栏15:基本公共服务重点建设项目

  教育:普通高中“优质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医疗卫生:巴彦淖尔市中医医院门诊医技楼、市中医医院—医养中心、巴彦淖尔市中心血站、巴彦淖尔市蒙医医院蒙医药科研业务用房扩建、巴彦淖尔市传染病医院、巴彦淖尔市妇幼保健院、巴彦淖尔市老年康复专科医院等建设项目。

  体育事业:“15分钟体育健身圈”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国家级足球训练基地建设项目、自治区级青少年足球夏令营基地建设项目、“一馆、二场、八中心”建设工程、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

  文化事业: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工程、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草原书屋建设工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等项目。

  第五篇 生态建设篇 

  第十六章 营林植绿,建设宜居秀美的生态家园 

  坚持绿色兴市、绿色惠民,努力做好“绿”文章,抓住建设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亮丽风景线。

  第一节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全力保护乌拉特大草原。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巩固和扩大草原建设成果,落实好天保工程和公益林补偿政策。促进草原生态自我修复。生态极度恶劣的区域,实行长期禁牧和移民搬迁;中度退化和沙化的草原,实行阶段性禁牧或季节性休牧;生态较好的区域,实施划区轮牧,实现草畜平衡。实施公益林建设和沿边生态建设工程,沿中蒙边界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形成北疆生态防线。

  积极推进沙漠综合治理。以乌兰布和沙漠、巴音温都尔沙漠为重点,持续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实施沙漠综合治理工程,采取封育锁边、腹地飞播等措施,建设沙漠锁边体系。加强保护性开发,合理利用沙区资源,科学发展沙产业,扩大苁蓉、甘草、沙棘等沙生植物种植规模,提高植被覆盖率,阻止沙漠东扩对河套平原的侵袭和对黄河输沙的危害。

  全力保护河套灌区。强化灌区农田生态保护,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继续大力实施灌区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农田保护林和道路、河道绿化带,打造以绿色生态村镇、道路、黄河堤防和渠道为主的绿色生态长廊,切实改善河道沿岸和灌区生态环境。

  大力实施造林植绿工程。围绕村庄及周边、城镇及周边、通道、工业园区及工矿企业、黄河北岸、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再造绿色秀美巴彦淖尔。坚持依水沿路布绿、街巷整治添绿、街头游园造绿、住宅小区增绿、公园广场扩绿,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实施镇旁、村旁、宅旁、路旁、田旁、渠旁“六旁”绿化,全面提升村镇绿化水平。加强工业园区、工矿区绿化,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矿区。

  着力加强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治理。加快推进《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批复工作,实施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工程,通过生态补水工程引黄入湖、置换水体,确保废水达标排放,明显降低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程度。加大黄河湿地资源保护力度,利用黄河凌汛水、分洪水和灌溉间隙水向湿地补水,推进退耕还滩还林还草,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环境。提升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水平,依法加大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拉特梭梭林和蒙古野驴自然保护区、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力度,加快恢复生态功能。

  大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改造、淤堤坝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程,实现水土保持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第二节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划定农牧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准入政策,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控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生产活动、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项目建设。科学划定基本草原、耕地、森林、湿地等区域生态红线,将自治区级以上禁止开发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监测预警机制,明确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制度要求,形成多部门跨地区协调联动的监测预警体系,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实行限制性措施。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河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制定责任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办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定离任审计办法,形成完善的离任审计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生态保护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完善草原生态奖补制度,全面落实天保公益林补偿制度,深化国有林场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矿产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河流上下游、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强节能量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  

  专栏16:重点生态工程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巴彦淖尔市天保工程。

  草原生态建设工程: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荒漠草原生态恢复项目。

  沙地沙漠综合治理工程:乌兰布和沙区治理工程、蒙草草牧高科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修复产业示范项目、杭锦后旗国有双庙治沙林场建设项目、巴彦淖尔市京津风沙源工程、巴彦淖尔市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

  水土保持工程:巴彦淖尔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巴彦淖尔市清洁生态小流域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湖泊、湿地保护工程:黄河湿地保护项目、乌梁素海湿地保护项目

  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拉特梭梭林和蒙古野驴自然保护区、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建设和保护项目。

  第十七章 循环低碳,营造天蓝水清的绿色环境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加快建立低碳循环型工业、农牧业、服务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天蓝、水清的巴彦淖尔。

  第一节 大力加强污染防治 

  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面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强化供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严格入河、入湖排污管理。加强工业污水点源治理,严格执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控制。以农畜产品加工、电力、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广废水循环利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实现废水零排放。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继续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工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快推进电力、冶金、煤化工等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推动加油站、储油库配套建设油气回收治理设施。加强施工场地、道路管理,控制扬尘污染。强化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逐步实施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加大超标排放尾气机动车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

  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对建筑垃圾、电子废物、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污泥等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城镇医疗废物管理,防治危险废物污染。建设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示范工程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展工业生产过程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泥试点,继续推进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炉渣、冶炼废渣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到2020年,基本实现县城以上城镇医疗废物全部无害化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加强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和薄膜,大力推广测土配方肥,控制重要和敏感生态区施用强度,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净化农村牧区居民生活环境。推广经济适用的污染防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水平。严格禁止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和城镇生活垃圾向农村牧区转移。

  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加快落实新建(改、扩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准入条件,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实现“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采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加大采空区、沉陷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力度。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控制和消除重大地质灾害、环境安全隐患。

  专栏17: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水污染防治工程: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工程、控制主要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对各种大气污染源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采取防治工程。

  农牧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各旗县区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加大以采空区、沉陷区、露天剥离坑等为重点的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力度。建设污染严重的尾矿库、废弃物堆存场地、废水污染场地、危废填埋场地及矿区生态环境破坏防治工程。

  第二节 节约高效利用资源 

  节约利用能源。深入落实节能、降碳目标责任制,完成自治区分解的总量控制任务和强度下降目标。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从源头控制能耗增量,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着力削减能耗存量。继续强化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快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商贸、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实施工业能效升级计划和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高效利用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构建水资源管理监控体系。加强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落实水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制要求。着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继续发展节水农业,实施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抓好工业节水,加强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循环用水,积极推广再生水回用,开发利用雨洪资源、矿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城镇节水,推进城镇节水改造和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再生水管网规划建设,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雨水收集利用。健全水资源交易和保护制度,探索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水权转换和交易平台建设,把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以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为契机,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制定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调整用地结构,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废弃居民点复垦,开展农村牧区土地整理,调整居民点布局,引导农牧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加强对存量建设用地的管理和处置,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加强荒山、沙地、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

  节约利用矿产资源。统筹规划,积极开展矿产资源基础调查和勘测,提高矿产资源勘查程度,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加强矿山储量动态管理,提高地质勘查、矿山开发准入门槛,制止围而不探。全面落实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矿业权整合力度,推动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采取“以奖代补”措施,加强有色金属尾矿、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选矿回收率。

  节约利用原材料。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加强金属、木材、水泥节约代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加强有色金属冶炼、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推进包装减量化,限制过度包装,促进企业产品包装再利用。

  第三节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打造循环型工业产业链。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以化工、冶金、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加快培育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力争进入国家、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范围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强粉煤灰、煤矸石、冶金和化工废渣循环利用,培育发展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产业网络,形成重点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创建国家、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农牧业,推广免耕、合理施肥、集约化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低碳循环技术,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和庭院经济,实现农牧业生产无公害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

  构建循环型城镇与社区。建立以城市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回收网络,大力推进废纸、废橡胶、废塑料、废电池回收与资源化。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建设,推进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推广车载桶装密闭式垃圾收运模式,建设密闭式垃圾自动收集系统,推进社区垃圾分类收集。杜绝在商场、酒店、车站、公园和旅游景点使用不可降解、不可循环使用的一次性用品。加强餐厨垃圾综合治理,力争在临河区建成一个餐厨废弃物、废弃油脂处理厂。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再生产品以及节能、节水产品比例。  

  专栏18: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和化工废渣、建筑和道路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综合利用。

  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在各旗县区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工程,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餐厨垃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试点工程:在临河区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实现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城镇社区和乡村废旧商品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建立完善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

  第六篇 文化建设篇 

  第十八章 文化强市,促进河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挖掘河套文化“总干实干、崇尚自然、诚实守信、包容并蓄”的精神内涵,着力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促进河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文化强市。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军地联讲、基层大讲堂等阵地优势,坚持不懈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卫生城、双拥模范城、环保模范城“五城同创”活动,打造文明之城、绿色之城、和谐之城、活力之城和幸福之城。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干部群众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提高居民文明素养。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学习宣传表彰模范人物,引导居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鼓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节 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公共文化投入,加强达标图书馆、文化馆和综合文化站、嘎查村文化活动室、农牧区小舞台、小广场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书屋、广播“村村响”、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设施免费开放,鼓励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等各类文化设施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发展流动文化服务和数字文化服务,完善数字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艺术创作机制,打造精品力作,重点抓好“中国梦”、中国精神和草原文化、“总干精神”主题创作,每两年打造1-2台优秀剧目,力争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大文物遗址和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加强长城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实施一批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保护维修工程,继续推动阴山岩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文物安全监督和执法巡查,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推进边境旗县的文物古迹巡查。加快发展国有博物馆,推进特色博物馆建设,完善博物馆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资源数据库,抢救保护一批濒危项目和传承人音视频资料。深入开展“千校万户”计划,命名一批传承人,申报命名国家、自治区、市级非遗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支持有条件的旗县区建立综合性或专题性非遗陈列馆和民俗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第三节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河套文化产业园区,扶持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竞技表演和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规划建设乌拉特民族工艺品、大漠奇石、特色旅游、影视基地等一批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金融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响“草原水城”、“塞上绿城”、“河套文化名城”、“中国岩刻之乡”等品牌。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设立巴彦淖尔市文化产业专项基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依托网络平台的新兴文化产品市场,扩大农村牧区文化市场,积极推进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强文化协会等行业管理组织建设,保障文化市场主体高效有序运行。优化文化市场发展政策环境,保护多元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依法自主发展。创新用人机制,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到巴彦淖尔创业。加大本土文化经营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传承民间文化的人才队伍。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股份制改造。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第四节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赋予文化企事业单位更多自主权。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制定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深化旗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理顺各级执法管理体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

  第七篇 政治建设篇 

  第十九章 加强党建,强化决胜小康的领导核心 

  进一步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决策,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一节 全面提升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根本保证,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接受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各项战略部署和宏观调控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主动作为,细化具体工作举措,推动更有质量、更有效益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办法,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切实履行领导职责,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接访、大落实行动。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重视培养使用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全市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扩大基层组织阵地覆盖和工作覆盖,全面推广基层民主议事“532” 工作法、党员星级化管理、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爱民固边直通车、草原党群联络户、1+N区域化党建和支部+协会+合作社等基层工作模式,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强作风建设。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从政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制度,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第二节 动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增强主人翁意识,动员全市各族人民投身建设现代化巴彦淖尔、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实践之中。

  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

  第二十章 民主法治,建设平安和谐巴彦淖尔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平安巴彦淖尔”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促进民主团结、维护边疆安宁,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

  第一节 建设法治巴彦淖尔 

  推进科学立法。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开展立法活动,确保地方立法质量。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河套文化传承保护、知识产权创新保护、耕地保护、城乡管理等领域立法。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推进严格执法。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将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建设法治政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推行城市、交通等综合执法。

  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司法体系。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有效防止干预司法活动。规范司法行为,建立主审法官、检察官及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加强政法队伍、司法人员、执法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推进司法公开,实施审判、检务、警务公开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

  推进全民守法。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公民更多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引导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作品的需求。加强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义务为核心内容的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的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权。

  第二节 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继续在全市推行“三化四全五确保”社会治理工作法,层层分解任务,全面落实责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公民自律、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形成社会治理精细化和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强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代办点等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建设,加大对农村牧区治安消防站、微型消防站、爱民固边警务工作站、社区警务室、移动警务室建设和运行的投入力度,力争“十三五”末实现全覆盖。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

  建设平安巴彦淖尔。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公安机关“四项建设”,加快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街面常态化巡逻、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大危爆物品管理工作,加强内部单位、重点企事业单位内部保卫组织建设,推进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的全面落实。完善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健全安全评审制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大安全执法监督检查,加强对高危行业的监管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全面提升城乡食品药品监管水平,加强重点产品、重要环节的跟踪监督,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深入排查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维稳牵头、司法行政部门主办、调处中心具体受理、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加强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建设,加大对交调委、医调委建设和投入力度。围绕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继续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前置程序,预防和减少因决策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改革,加强信访信息化建设,健全利益表达、协调、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司法救助、司法援助制度,形成以基层法律援助联络点、工作站、律师事务所为基础,法律援助中心为枢纽的法律援助网络,提高法律援助能力。

  发挥社会主体作用。创新多方参与机制,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局面。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调动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发挥好社会组织在引导社会成员参与风险评估、矛盾调解、社区矫正、青少年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基层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机制,构筑起全社会共同治理公共安全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

  第三节 促进民族团结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全面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公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加大对蒙古族餐饮业、文化创意产业、民族工艺品等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促进全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强化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加大民族学校的投入力度,提高民族学校办学条件,以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为重点,大力培养蒙汉兼通人才,支持少数民族远程教育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医疗人才。加强对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和致富能力。

  繁荣民族文化。大力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传统体育运动会、蒙古族民间民俗文化节、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节、民族书法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提高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大力开展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

  第四节 维护边疆安宁 

  维护边疆稳定。加强国家安全力量和手段建设,完善情报侦察工作体系,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活动。推进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以及警务保障能力建设,坚决防止发生影响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大敏感案事件、规模性非法聚集事件和各类暴力恐怖案件。严密防范危害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群众安全的行为,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势力。加强边境地区管理,改善边境地区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管边控边能力,加强边境口岸地区出入境人员检查,严防恐怖分子入境。

  完善应急处理机制。规范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推动110、120、119等应急资源整合,建立反应迅速、组织有序、措施得当的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建立重点行业、重点目标的反恐防范标准,制定和完善不同类型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预案,加大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投入力度。加快内蒙古西部地区搜寻、救护和安全培训训练营、战勤保障大队建设,提升应急救援处置水平。

  积极推进军民融合。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支持驻军部队完成边防、消防和军队改革任务,驻军部队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制定统筹经济建设和边防建设专项规划,形成大边防、大联防机制。坚持社会生产寓军于民、人才培养军民互促、基础设施平战结合、综合保障军民依托,在经济建设中全面贯彻国防要求。发挥民兵队伍作用,构建以边防部队为主体,融合公安、武警、群众的边防管控体系。

  第八篇 实施保障篇 

  第二十一章 努力强化规划实施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统领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实现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加大领导和组织力度,认真贯彻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深化改革、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宣传规划,让规划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广大群众同心协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情,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健全规划体系 

  本规划是编制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经济政策、年度计划的依据,必须做好规划的落实。各旗县区要依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做好地区规划。各部门要围绕重点领域做好专项规划。加快出台和完善与规划相配套的各项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规划的实施,对列入规划中的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推进。加强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将本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年度具体的政策、项目、责任单位,确保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第三节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跟踪和监督,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做好中期评估,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将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和约束性指标全部纳入各旗县区、各部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十三五”规划是巴彦淖尔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时期,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关键时期的重要规划。让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为建设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殷实、环境友好、平安和谐的巴彦淖尔而努力奋斗!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365日历官网
  首页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法律声明网站帮助  

主办单位:磴口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磴口县政府办公室

Copyright 2011 Dengkou Inner Mongolia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 13001742号

联系电话:0478-4262212 Email:axxaty@163.com

技术支持: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网络信息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