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李亚凡)2017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年,去产能任务仍比较艰巨。随着2017年去产能力度的加大,除了煤炭钢铁以外,将有多个新行业的落后产能进入去产能行列。国家发改委不久前与工信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了坚决遏制煤炭、钢铁产业违规新增产能的通知,并且再次明确,2017年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尤其是在去产能方面,除了煤炭、钢铁产业之外,其他行业落后产能也将进入去产能名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乐江近日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调研时指出,有色金属行业下一步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一方面抓好去产能工作,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有色新材料产业发展。严控电解铝新增产能、完善民机铝材上下游合作机制,争取在民机铝材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2017年,包括汽车、新能源、石墨烯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或将进入去产能行列。而对于推进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去产能问题,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日前也明确表示,2017年供给侧改革的压力会更大,是去产能的攻坚年,必须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2016年,中国进入“去产能”的开局之年。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去产能战役率先在钢铁、煤炭两大行业打响。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底,我国提前完成了2016年全年的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任务,累计去化钢铁产能4500万吨,煤炭产能2.5亿吨;至去年年底,钢铁、煤炭去产能安置的职工已经接近70万。同时,在需求侧稳增长措施的综合配合下,推动钢铁、煤炭价格企稳回升,有力支持了行业经营绩效的好转,也为这一轮景气向中下游行业扩散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的去产能也在自觉推进,主动减量、优化存量、引导增量。
近些年,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显现,“去产能”连续两年被中央列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2017年,去产能任务依旧艰巨。以煤炭行业为例,据国资委发布的消息显示,2017年中央企业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473万吨。各地也在结合化解煤炭过剩产能要求,通过兼并重组和减量置换的方式在积极响应号召。煤炭大省山西省提出,“三去一降一补”是2017年的首要工作重点,去产能继续加码,仍将实施减量置换、减量重组、提高单产、减人增效,关闭退出煤炭产能2000万吨左右。有着“江南煤海”之称的贵州省计划2017年关闭煤矿120处,化解过剩产能1500万吨。湖北提出在两年内关闭全部煤炭生产企业,此举意味着该省后续还将化解约1200万吨的产能。另有消息显示,河南、河北、吉林、云南设定的2017年煤炭去产能目标分别为2000万吨、742万吨、314万吨、154万吨。除钢铁、煤炭行业之外,高耗能行业以及与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行业也是去产能重点。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仍是去产能,但煤炭、钢铁产业化解产能的难度将加大。”G20与新兴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其佐表示,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能源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推进重组兼并、破产清算等,处理“僵尸企业”一定要坚决果断。
当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包括去产能,也同样需要培育新的产能,即“育新”。正如专家所言,“去产能,不是去行业,也不只是一个总量问题,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要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去产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落后产能的去化是为了给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通过提高有效供给,为我国经济在更高水平实现再平衡打下坚实基础。”
2017年去产能,在“去旧”的同时,还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有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特种 机器人 产业等七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改善产业的供给结构,以优势产能挤出过剩产能,以新的有效供给带动新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在“育新”方面,有专家建议,可分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在民营企业占比较高的中下游工业行业,通过财政补贴、税收返还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投资,通过提供金融支持、保费减免等措施,鼓励企业采取海外并购、合作研究、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利用“外脑”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在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中上游工业行业,要充分发挥体制优势,以行政、司法、金融等多种手段,加快“僵尸企业”的破产与兼并重组。通过提高行业集中度,发挥市场对产能的调控机制,不仅将巩固当前去产能的成果,还可以形成更理性、更有效的产能增长机制。